2025-09-25
简单说,主动攻击是黑客 “主动出手” 改变网络数据或系统状态,比如删文件、改信息、瘫痪设备,目的是直接造成破坏或窃取利益。与之相反的 “被动攻击”,更像 “小偷扒窗偷看”,比如偷偷监听聊天记录,不改变数据本身,只悄悄获取信息。
网络病毒是一段恶意代码 —— 它能像感冒病毒一样,主动找到漏洞钻进设备,还会自己复制多份,扩散到其他文件、U 盘甚至局域网里,最后执行破坏动作:有的删照片,有的锁办公文件要赎金,有的偷银行卡信息。
从病毒的 “作案流程” 看,每一步都带着 “主动性”,和被动攻击的 “偷偷摸摸” 完全不同:
病毒不会 “守株待兔”,而是主动扫描设备漏洞 —— 比如你电脑系统没更新、点开了陌生邮件附件,病毒就会立刻抓住这些 “入口” 钻进去。这就像强盗主动找没锁的窗户,而不是等主人开门。
一旦进入设备,病毒会主动复制自己:比如感染你 U 盘里的所有文档,等你把 U 盘插去公司电脑,又会主动扩散到公司局域网。被动攻击(如窃听)只会 “守着一个目标”,不会主动扩散。
病毒的最终目的是 “搞破坏”:2024 年海域云信息安全报告里提到,78% 的病毒会主动加密文件、删除数据,或是让设备死机;而被动攻击只会悄悄偷信息,不会改变数据或破坏设备。
2024 年 3 月,粤东汽配厂的生产系统突然瘫痪 —— 车间设备无法启动,服务器里的生产图纸全被加密,弹窗要求交 50 万美元赎金。
事后 360 安全大脑调查发现:病毒先是主动扫描到工厂未更新的 Windows 漏洞,偷偷植入设备;接着主动复制到 12 台生产服务器,最后在凌晨 3 点 “主动触发” 加密程序,直接中断生产。整个过程没有等待任何 “外部指令”,完全是病毒自主执行。
该企业停工 5 天,损失超 800 万元(数据来源:360 安全中心《2024 年第一季度病毒攻击报告》)。
2023 年 11 月,某二线电商平台(以下简称 “XX 优选”)的用户反映 “APP 卡顿严重”,平台技术团队排查后发现,服务器被植入了 “挖矿病毒”。
病毒通过平台一个未关闭的 “后台接口” 主动入侵后,没有立刻暴露,而是主动隐藏在服务器进程里,每天凌晨 2 点 “主动唤醒”,占用 90% 的服务器资源挖虚拟货币,导致用户访问卡顿。这种 “主动隐藏 + 定时启动” 的行为,正是主动攻击的典型特征。
平台因卡顿流失 15% 的日活用户,直接损失超 300 万元。
点击查看内网病毒防御方案>>
像 360 安全卫士、腾讯电脑管家这类工具,能实时监控主动入侵的病毒,比如检测到陌生程序试图复制时,会立刻拦截。2024 年数据显示,装了正规杀毒软件的设备,病毒攻击成功率会下降 82%。
病毒常通过漏洞主动入侵,所以手机、电脑要开启 “自动更新”,尤其是 Windows、Office 这类常用软件。粤东汽配厂的案例里,若及时更新系统漏洞,病毒根本无法入侵。
90% 的病毒是通过 “你点一下” 主动进入设备的 —— 比如伪装成 “快递通知” 的短信链接、标注 “工资表” 的陌生邮件附件。遇到这些,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,再决定是否打开。
想知道某种网络攻击是不是主动攻击,就看它是否 “主动改变数据或系统状态”。网络病毒会主动入侵、主动扩散、主动破坏,完全符合主动攻击的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