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500GB 敏感数据被窃,源于过期数据未及时销毁。” 跨国企业的勒索事件揭示:73% 的组织仍将安全重心放在边界防护,却让冗余数据成为 “定时炸弹”。专业机构指出,数据销毁绝非格式化硬盘,而是需根据场景定制方案:金融行业需核查第三方合作设备的销毁记录,政府部门应对涉密介质物理粉碎,制造业则要清理设计软件的云端缓存。
同期傲盾 DDoS 防御月报显示,8 月华北地区攻击次数超 352 万次,单次最长持续近 10 分钟,UDP Flood 占比超 60%。攻击者正利用物联网设备(如共享充电宝、港口摄像头)的 “数据残留” 发动跨界攻击。这要求企业建立 “防护 - 监测 - 销毁” 闭环:事前在设备部署自动销毁功能,事中通过 DLP 工具实时预警,事后对受影响数据紧急擦除。
CNCERT 检测的 13 家车企给出示范:通过车端匿名化处理(人脸检出率超 90%)、敏感信息收集动态提示,将数据销毁嵌入业务流程。中孚信息入选数说安全全景图的六大领域,则展示了从端点防护到数据安全的体系化能力 —— 其 “AI + 电磁监测” 技术,可识别设备报废后的物理层数据残留。
“数据销毁不是成本,而是投资。” 某金融机构安全负责人透露,通过部署专业销毁工具,其合作终止后的数据泄露风险降低 82%。这与论坛倡议的 “全生命周期安全” 不谋而合:当企业将销毁纳入采购协议、审计流程,才能真正切断攻击链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