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需要更安全的数字产品,而非更多安全产品。”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的观点直击行业痛点。论坛上,“灵境智源” 的国产端侧算力平台与 “灵巧智能” 的仿生机械手,正是从硬件到应用的全栈安全实践 —— 前者支持国产操作系统实时核,后者通过动作同步验证 AI 模型的可控性。这种 “AI + 安全” 的深度融合,呼应了黄殿中院士提出的 “智能向善” 理念:技术研发需同步构建伦理框架,警惕武器化与失控风险。
值得关注的是,汽车行业的 AI 安全合规已率先落地。同期发布的 CNCERT 第三批检测通报显示,13 家车企的 49 款车型通过数据安全 5 项要求,而未达标车型暴露出匿名化处理不彻底、敏感信息收集无提示等问题。这印证了吴世忠院士的判断:AI 安全需贯穿数据生命周期,从设计、使用到销毁形成闭环。
论坛之外,8 月的两大技术突破为行业注入强心剂: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全球首个密码学大模型 “玄知”,可赋能安全多方计算;我国牵头的 ISO/IEC 27553-2 国际标准正式实施,为移动设备生物识别远程模式划定安全红线。前者降低密码技术应用门槛,后者提升国产方案的全球认可度,标志着我国从 “跟随” 到 “引领” 的关键跨越。
央企的 AI 布局同样提速。国务院国资委首批 40 项人工智能高价值场景中,“AI + 新型工业化”“具身智能” 等方向直指制造业痛点。正如论坛圆桌对话共识:AI 安全不是 “限制发展”,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“发展可控”。